现在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校友网
 首页 | 校友会新闻 | 活动公告 | 信息发布 | 热点新闻 | 美好瞬间 | 校友风采 | 心灵感悟 | 关于我们 
-更多-
 
当前位置: 首页>>心灵感悟>>正文
 
低头无心亦凌云
2022-03-12 08:50 丁 晶  校官网


朔风簇拥着冬月,黄叶在凛冽的寒风中飘曳。天凝地闭,时气又进入了这一年中最寒冷的一天,冬至悄然而来。在这最长的黑夜,思念也拉长了影子,随着寒风诉说着这求索寻梦的十年。

十年间,花开花落,寒来暑往,没有了父亲耳提面命的教导,没有了他老人家慈爱关怀的笑容,也没有了那节日里雄浑悠扬的歌声……只留下微风随着时光飘扬,在无数个艰难的时刻,波动着我对父亲深深的思念。这种思念是触及心底的遗憾和痛,是夜深人静时的理智思索,是艰难抉择时追寻的方向,是披荆斩棘时的底气和勇气,更是孤独为难时的那一丝温暖。

十年,让太多模糊的事情日渐清晰;十年,让太多的不理解变成了如今的坚守;十年,让“西译精神”和民教理念根植心中;十年,让“西译梦”成为我一生的追求。

 

 

艰难险阻扛大旗,躬身亲历知不易

 

 

记得2012年的植树节,父亲带着对民办教育事业无尽的遗憾溘然长逝。那些天,我强忍着巨大悲哀,一边安抚全家人的情绪,一边投身于他老人家的身后事和部署学校事务。父亲把西译和他深爱的万千学子交托于我。我知道,比起在沉痛的悲哀中无法自拔,父亲更愿意看到西译两万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平稳有序。

那些天,中国民办教育界深切缅怀父亲的不幸离世,也担忧着西译未来的走向,我知道我不仅仅是一个女儿的身份,更应义无反顾得扛起学校前进的大旗,化悲痛为力量,传承并发扬父亲的办学精神。应该说是得益于父亲的培养和安排,我顺利完成了学校领导班子的新老交接,也延续了学校健康稳定发展。受到时任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非常高兴、非常满意、非常放心”的高度评价。

父亲去世的后半年,恰逢陕西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实施民办高等学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旨在促进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巩固和提升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在全国的优势地位。我想西译作为陕西民办教育一张亮丽的名片,必须发挥其旗帜作用。如何能快速转变角色,全盘掌握学校的方方面面,成为我工作的重心。我开始仔细研读父亲留下的书籍,也同领导班子一起深入学校的各个部门进行调研,在三个月的摸排和分析后,确立了学校发展的中心工作,即我们要把创建高水平的“一流民办大学”作为办学目标;优先内涵发展,全力抓好“五个工程”,即质量提升工程、人才强校工程、科技兴校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程、大学文化建设工程。与之同时,中国的民办教育正处在由追求规模化转向注重高水平教育体系建设的转型期这个十字路口上。学校还应拓宽外延,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际先进办学理念,深化课程体系,大力发展中外合作办学,走国际化教育发展之路。

2013年12月,古城西安的冬天格外寒冷,来自教育部评估中心的11名专家对学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家们通过深度考察、听课访谈及查阅试卷、论文的方式考察了升本以来学校本科教学水平的基本情况。幸运的是西安翻译学院长期重视教育教学,学校的各项工作得到了专家组的认可,学校顺利的通过了本科评估。但专家组反馈会上的一席肺腑之言也深深地刺痛着我。我知道,学校是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政策下快速发展壮大的,经过26年的积累已成为万人高校,这种规模式发展是时下中国民办学校发展的时代烙印,而也正是这样的烙印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不够完善,专业建设优势不够明显,行政队伍庞大,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虽然学校总体面向好,可发展却暗藏危机。

 

● 全景校园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深深地意识到学校的改革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想要让西译这份事业走得更长远,就必须要有长远的思维,必须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那些天,我久不能寐,内心种种不忍。我知道这改革之刀,砍得是“久躺功劳簿,不思进取”的自己人;砍得是“陋规陈俗,僵化硬套”的老规矩;砍得是“纪律涣散,推诿包庇”的工作作风……改革的利刃一旦挥下,便很有可能使曾经的“功臣”勃然大怒,可想到父亲的嘱托,想到他老人家为之奋斗一生的这个事业,我知道一切的“情非所愿”都不能成为学校无法前进的理由。父亲曾告诉我:每一次改革之路绝不会轻轻松松,绝不是靠敲锣打鼓就能实现,越是接近成功就越不会一帆风顺,就越充满挑战乃至惊涛骇浪。对于眼前的西译变革之路,我已坚定决心,做好一切准备。

2014年元旦伊始,学校两位达到退休年龄的副院长高风亮节主动退休,以身作则落实董事会确定的“八项改革”。由此学校正式开启了一场长达三年的变革奋进之路。在机构改革、人事改革、教学改革、研修院改革、国际化办学、信息化建设及停招自考、停招成教和民生工程方面狠下功夫。在改革的三年中,无数的反对声此起彼伏,有不理解的,有犹豫的,甚至也有个别谩骂和告状的。然而我和新一届领导班子始终将学校的长远发展放在首位,也坚定地践行着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民教发展的精神要求。

时间滑到2015年,这是学校一个里程碑的阶段。《西安翻译学院“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深入剖析“十二五”发展存在主要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准确分析“十三五”时期全国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常态,确立学校的办学目标和方向,谋划学校顶层设计成为了我工作的重心。那些天,我与领导班子不分昼夜的讨论和研究,筹划了多场校园大讨论,寻访了众多省里和全国的教育专家,最终结合学校的自身特点,将2016年至2020年确定为学校实现转型发展、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的关键时期;确立了坚持以“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为工作总思路,确立了通过五年的奋斗,将西安翻译学院总体建成特色鲜明、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国内一流、人民满意的应用型民办大学的发展目标。

 

● 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校要想在“十三五”时期抓住机遇、快速发展,顶层设计就要必须准确科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当是这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2015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修正案;2016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随后修订也几经审议,尽管没有确立最终法案,但国家要全方位深入推进含民办教育在内的教育改革的决心已明确无疑。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西安翻译学院作为陕西民教领域的旗帜作用,是我这个“民教人”义无反顾的责任。历史的前行,总需要敢于改革的先锋。在学校的开拓期,父亲无疑是中国民办教育变革和发展的“开路人”。如今,站在新时期民教发展的重要关口,审时度势,理清思路,遵循“督、管、办”分离原则,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理顺学校内各种关系,在改革创新中释放办学活力、以法治思维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已成为必然之路。

毛主席说过:“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要突破民办学校长期以来治理结构上的桎梏,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就是要去除“家族化治校”的顽疾。父亲生前教导我:“西安翻译学院发展壮大25年,取得了很多辉煌的成就。学校这份神圣的事业不属于家族所有,更不属于个人所有,它是属于全体西译人,属于全社会的一份公益型事业”。那些天我反复思考着,如何让学校有更远大的发展,有更规范的管理。答案便是我要在西译构建出一套适合学校校情,能激发学校发展的现代大学的管理体制。我要以身作则把“专家治校”落在实处。在西译构建出“四位一体”的现代大学管理体制,使学校能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2016年,我正式请辞董事长一职,以举办者和董事身份参与决策学校事务。学校开始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构建董事会决策、校务会执行、党委会政治保障和监事会监督的“四会”领导体制;探索并实施由举办者拥有法人财产权和监督权,董事会拥有决策权,校务会独立行使办学管理权,校党委实施监督保障的现代大学运行机制。至此,学校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截然分开,相互制衡,相互之间既边界明晰又授权得当、监督到位。

2016年是学校“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明晰了未来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后, 学校把“转型发展”和“双一流”创建作为“十三五”时期事业发展的重要攻坚方向。而当此之时的西译,高层次大师的匮乏和高素质管理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于是,学校在完成了长达三年的“八项改革”后,又开始进行了新一轮的“人事改革”。而这次改革的重点是树立鲜明的“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和“有为方有位”的用人导向,加快推进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人才竞争优势;不惜一切代价,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学科专业带头人和高层次高水平管理者。

 

● 我们毕业了

也就是在那一年,学校成立了人力资源部,开始系统实施各级各项人才的引进政策。一方面,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大引进一批与“一流专业”和“申硕专业”吻合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同时加大力度培育一批有创新思维、有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教师;另一方面,迫在眉睫地培养一支紧跟民教发展形势,具有探索精神、执行能力强的管理队伍。那时,学校职能处室的关键岗位几乎是清一色的留校生。他们对学校感情深厚,忠诚度高, 但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工作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非常欠缺。因此我多次在干部大会上要求管理队伍要限期提高学历、提高能力。

对于学校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则由我亲自寻访邀请。我将拳拳盛意托付于众多朋友、同行,在全国范围内为西译探访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才。一次次促膝长谈,一次次热诚邀请,对于行业公认的专家、大师、高水平管理者,我都迫不及待地希望能邀请他们加盟西译。我知道只有吸纳更多的人才,西译才能保持核心竞争力,只有经过一番适合校情的优化,才能支撑学校更高的发展。

十年的探索、变革之路,每一步抉择都是一场苦尽甘来。每当遇到困难,我便会想起父亲。他曾说过:“总有一束光会照亮前行的道路,要充满信心的去追寻”。十年的守业,我深感责任重大,唯主动破局、果断开局,决方向、择先机,方能萃取绵绵不断的力量。

 

 

初心不改铭父恩,传承精神引方向

 

 

人生的抉择,都带着穿透时光的倔强。父亲离世后的这些年来,对于学校的每一发展、每一方向性的把握,我都始终铭记着父亲的谆谆教诲,明晰目标、统揽全局、稳中求进,不敢有丝毫的疏忽和懈怠。父亲如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

2012年6月,父亲去世百天的日子,学校举办了隆重的纪念仪式,秉承着父亲的精神和遗志,我将来自社会各界,媒体单位和兄弟院校的67万元的慰问金和父亲生前工资、抚恤金累计100万元捐献给了学校,以父亲的名义设立了“丁祖诒教授奖助学金”。希望这个基金能成为一颗火种,持续的资助学校的贫困生和品学兼优的学子。鼓励他们奋进拼搏,希望他们能在西译这方神圣的土地上勤奋学习,成为栋梁。

2012年,陕西省出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这个《意见》的出台,极大地促进了陕西民办教育向更高水平的发展,也与翻译学院长久以来的办学理念完全吻合。父亲在世时,一直都呼吁行业良心办学,自己不做学商,提倡高尚教育,这些办学原则已成为刻在我骨子里的准绳。对此我毫不犹豫,坚决拥护,也会坚定不移按《意见》要求执行。在培训会上我当即宣布西安翻译学院将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公益性办学道路,并率先表态西安翻译学院将申报为非营利性民办高校,且明确表示作为办学者个人,不要求任何个人回报。

 

● 改造后优美的校园环境

2015年,在办学成本不断增加的现实条件下,陕西省教育厅下发文件,放开了民办高校的收费标准,在各大民办高校大幅度提高学费的大环境下,学校秉承父亲“高尚教育”的思想,惠及学生,毅然实施了较低档的收费标准。坚持不使每一名学生因学费问题而辍学,学校创建了“绿色通道”,每年拿出6%的学费收入设立学校奖、助学金。由学校出资累计用于学生资助的金额高达2684多万元,使5万余人次的学生得到了扶助。

每一次坚毅的抉择,都是对父亲民教初心的秉承,正是这样的初心指引着我一路前行。父亲曾教导我:“做教育,心中要有一把火,要把责任和关爱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自创办学校开始,父亲就无论大事小事定会亲力亲为。曾几何时,我感动于父亲的躬身亲历,也同样抱怨着这种事无巨细。然而,当这份事业真正交付于我守护时,我竟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和父亲同样的经历。

2017年新学期开学伊始,校园规划项目组与基建处向我汇报:“学校北大门已进入最后的收尾工作,再有一周便可完全投入使用。”听到这个消息我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北大门”工程是学校30年校庆在校园建设上最大的献礼。为了确保这项工程在校庆前顺利完工,我已奔赴工程现场数十次。从设计理念融入到工程质量把关,从细节布置把握到工程节点督查,每一步进展都牵动着我。“新校门”的落成是西译新起点的象征,展示着西译形象,代表着西译精神,也见证着西译育人环境“双一流”建设的启航。为塑造一流民办大学新形象,从2016年开始,学校再次启动了校园规划建设。从开始的抓理念布局、抓资金保障,到后来的一次次工程反映出来的差强人意,我深刻地意识到“学校无小事”,每一个环节稍有疏漏就有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而这样的损失不仅是资金上的浪费,更是对学生、对学校的不负责任。于是从校庆以后,我便亲手抓此项工作。挑主材、选颜色、审方案……一项项总希望精益求精,每每发现有偷工减料、落地不符的现象我绝不姑息,因为每一次的“容忍”都是对学校建设的不负责。多年来,我始终坚持着父亲倡导的“取之于学,用之于学”办学原则,将全部办学经费毫不犹豫地大额投入校园教育教学设施、办学环境及软硬件条件的全面改善、综合改造、提质提升上。经过持续多年的全面规划改造,过十亿的无悔投入,学校面貌焕然一新,综合实力也大幅度提高,深受学生、家长、业界的普遍称誉。

 

                                                               ● 改造后大气智慧的教学楼

 

● 改造后现代化学生公寓

那些天我早上蒙蒙亮便开始检查校园,全天繁忙的处理学期末的各项工作,晚上慰问学生和一线的教职员工。日子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和父亲一起,与学生和老师同吃同住的时光。那时的艰苦开拓,如今的守土抗疫,都是西译人在学校的关键时刻,用勇气和行动书写的使命担当。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实际行动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大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执念;是全体西译人对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爱生如子、厚德敦行的“西译精神”的身体力行。对标先进,精准施策,精细履责,每一步都充盈着西译人同心聚力的“西译气派”。

 

 

● 现场办公会

 

 

千磨万砺斩荆棘,励精图治创佳绩

 

 

历史的辉煌是在砥砺前行中铺展的,一个事业的成功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而成就的。在父亲的拼搏奋进下西安翻译学院是一个时期民办教育的旗帜。站在巨人的肩膀,星火相继的接续奋斗,续写辉煌已成为我一生的夙愿。

新时期,办好具有鲜明特色的一流民办大学,首要条件是强化党对民办高校的绝对领导。父亲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他却有着深厚的爱党情怀,他曾说过,“民办学校同样需要党的领导”。因此,西译成为了陕西省内最早成立党委的民办高校。

父亲去世后,学校重新修订了《西安翻译学院章程》,其中明确了党委书记是董事会一员,参与学校重大事项的决议。同时,对涉及学校发展规划、重要改革、人事安排、大额经费开支、接收大额捐赠、开展涉外活动等重大事项,党委均要参与讨论研究。十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并发挥党组织在民办学校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委实施重大决策、履行监督责任,把握办学方向、提高办学质量中的政治核心作用。也正是由于多年来始终重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重视党的建设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西译先后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这是团中央授予基层团组织的最高荣誉。同时,学校也多次被陕西省委授予“非公和社会组织优秀党建品牌”及“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2015年10月,国务院公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由此拉开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序幕。当时,我深刻地认识到,“双一流”建设和父亲提出的“创东方哈佛”的梦想同出一辙,并坚定西译所有的努力和奋斗都应以创建一流大学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 银装素裹大西译

2016年开始,西译紧抓机遇,闻风而动,积极开展“一流学院、一流专业”建设。2018年,西译获批为陕西省“一流学院”建设单位。2019年,翻译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西译成为陕西第一所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民办高校;2021年,新增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西译以拥有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成为陕西省获得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最多的民办高校。同时,西译又有14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课程”,是陕西省当年获批数量最多的民办高校。至此,西译成为了民办高校“一流学院、一流专业”建设的领跑者。

开展“一流学院、一流专业”建设至今,西译一路奋进、一路高歌,先后荣获“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陕西省“先进基层党组织”“5A级社会组织”“平安校园”以及陕西省教育系统“文明校园”等国家级、省级荣誉及奖项200多项。教师、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累计获得奖项3500余项,其中许多奖项实现了西译建校以来零的突破,取得了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正因如此,教育部一位专家在考察后评价西译“是一所有抱负的大学,是一所有灵魂的大学,是一所精致精美的大学,有卓越、卓著突出的办学成效的大学。”未来,我将用“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用实干成就梦想,凝聚起西译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力量,在“一流学院、一流专业”建设新的征程上创造出新的辉煌。

多年来,西译壮志凌云,在苦修“内功”的同时,我也深刻地认识到,西译的未来,也应注重培养在新时期具有国际视野的新青年。要不断引进国际教育,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探索国际交流合作新模式,实施融合培养人才计划是学校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 学习在西译

近十年来,西译依托七个语种专业优势和特色,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打造示范性标杆项目,形成国家化品牌,提升了学校社会影响力。近十年来,西译还进一步持续扩大对外合作交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成立了匈牙利研究中心、泰国研究中心、俄罗斯语言文化研究中心、非洲研究中心,与俄罗斯合作高校挂牌成立了“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搭建外语类赛事平台,与雅思考试的官方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先后四次成功推选优秀学生随国家领导人出访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西译还与美国、匈牙利、西班牙、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高校联合开展不同层次的“2+1/2”专升本、“3+1/2”本升硕等国际直通本项目,不断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实施融合培养人才计划,为进一步强化国际合作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外国语言与文化实践教学中心

我认为,高水平开放必然利于促进高质量发展。面对未来,民办高校要把时代挑战化为发展的机遇和动力,进一步树立开放办学理念,深化开放办学实践,扩大开放共享合作,在开放中引领教育创新,服务经济社会,推进交流合作,共同提高教育治理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我认为建立外语院校协同创新机制,打造国家语言协同创新平台,民办高校的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与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中,西译更是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身为西译人,我们从来不缺乏敢为人先的魄力,在领导班子的积极倡导与推动下,西译成为最早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的民办高校之一。西译采取“点面结合,重点突破”的方式,统筹安排,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各主要教学环节,积极拓展“理论+实训+实践+孵化”平台,建成校内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体验式教学中心、高新译创大厦,不断构建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格局。

 

● 译创国际

201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出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中国大地落地生花,为建设全国一流民办本科高校,全面推进我校转型发展,不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思维、提升创业能力,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等提供了广阔平台。学校正式成立了“西安翻译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并重点实施三项改革:一是抓好课程,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二是抓好师资,这是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三是抓好体系,这是形成双创全覆盖、多层次、个性化的保证。

2015年以来,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西译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获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个;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56项,省级229项;学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孵化创新创业落地项目125项,其中不乏有获500万风险投资项目;学生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金奖4项,银奖19项,铜奖37项;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达5.69万人次,学校4次被教育厅评为“优秀组织单位”;西译成为陕西唯一一所入围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四个高水平国家级赛事并获奖的民办高校。受到《中国教育报》《陕西日报》等各大主流媒体的专题报道,影响力持续扩大。

 

 

心怀梦想守事业,一往无前向未来

 

 

十年来的光阴很短,日月却是漫长的。十年来的日日夜夜里,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父亲。在梦境里、在现实中,在喜悦里、在悲痛中,在顺境里、在逆境中,总觉得与父亲有心灵深处的碰撞。父亲是我成长路上的“启蒙师”,他教我做人做事、立身处世的道理,明确我积极向上的奋斗目标,坚定我正确的人生奋斗航向;父亲是我进步路上的“益友良师”,他以书香门第世代祖传的忠、孝、廉洁、正直、刚毅、重情重义、有大爱、富进取的优良传统言传于我身教于我,激励成才,引导进步;父亲是我事业发展路上的“大先生”,他手把手心贴心,把教育世家的优秀品质、崇高精神通过祖父对他的影响又循循善诱于我传承发展于我。从父亲胸怀教育理想、执著民学发展、志于“创东方哈佛”、旨在教育强国的终生追求、忘我奋斗中,我读懂了人生的价值意义,读懂了大我大爱的背后最可宝贵最可值得称道的真谛,读懂了造福社会成就大业所须承载的沉甸甸的初心与使命、责任与担当。

时间一晃,父亲逝世十年,而他呕心沥血打造的“西译神话”也走过了近35个年头。缅怀父亲,追思往昔,点点滴滴,难以忘怀。十年别离心戚戚,十年追思情悠悠。十年磨砺艰辛路,女儿片刻未敢忘重托;十年倾尽全力,恐有所疏有不周;十年征程奋战路,女儿千钧重担在肩莫忘初心,万重责任系身坚守使命,努力沿着您开创的西译之路,大踏步前进。

 

下一个十年,责任在肩,初心不改。四项艰巨发展任务必将落地实施:一是新修《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要落地落细,尤其是落实分类管理的精神,西译会坚定不移地选择非营利公益性的办学类别;二是学校要按照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新的指标要求对标建设、通过审核评估促进发展;三是进一步加大一流学院、三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及一流课程的投入力度和建设力度;四是学校的升格、申硕攻坚也势在必行。

下一个十年,西译将狠抓质量发展、特色发展,狠抓综合实力的打造,狠抓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的打造等一系列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锁性“硬骨头”。

下一个十年,西译将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使命,充分发挥高校五大基本职能,立足陕西,服务地方,服务行业,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全国一流民办大学。

下一个十年,西译将持续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打造“学习在西译、生活在西译、成长在西译、幸福在西译”育人平台。希望广大学子通过在西安翻译学院的学习,能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能在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个人综合素质方面得到显著提高;能在毕业后体面、尊严地走向社会;能以一身本领,将个人的事业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融为一体,大踏步地向更广阔的天地进发。

下一个十年风正好,路漫长。作为民教人,我会坚定不移地拥护党的领导,脚踏实地践行民办教育从业者的初心,坚决捍卫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终极目标。

父亲,愿您在天堂继续守望西译,女儿必将“择一事终一生”,以实干成就梦想,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展现新的作为,创造出新的辉煌。

奋斗的画笔,挥洒出梦想的华章,几多豪迈已在胸中!路长梦远,一往无前。西译之路,我将踏着您的足迹,坚毅前行!

待到新年植树时,静等花开一脉香。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西安翻译学院信息管理中心